《时空里的足迹1964-2013》开幕式
《时空里的足迹1964-2013》正式拉开帷幕
《时空里的足迹1964 - 2013》 —8位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华人艺术家联展于11月28日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受邀出席的嘉宾有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曲星大使、陶洪健参赞,中国驻欧盟使团李建民公参,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George Mayer教授,DanielPelleti 教授,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博士生导师Brigitte D'HAINAUT教授,以及来自教育、文化、艺术等各行各界的中外人士。
此次展览是由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与中欧当代艺术与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图尔奈中欧文化中心承办。参加展览的艺术家分别为:席慕蓉、高旭永、付振声、曹培安、祝天猛、马健、张文海和赵琼。通过展出的64件作品,不难读出以上八位艺术家独特的身份与经历。在不断求索和尝试,找寻和突破自我的过程中,艺术家们试图将对中国文化与生俱来的一腔深情,借助求学时期愈发精益的西方艺术技法表达出来,因而作品之中杂糅了他们复杂的情感,足以见证中西当代艺术、思想与文化的演变交融。
艺术需要交流与融合,尤其中国的近代艺术正是在中西不同文化艺术观念的交流和冲突,借鉴、吸收和融合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想和实践里走向成熟壮大。艺术又是可以超越语言和国界,乃至超越时间和空间,只需目之能及,便可心神领会。因此行走在展厅之间,观者也穿梭于时空之中,思考着艺术的演进,感受着文化的碰撞。传达探索与反思,引发关注与思考,即是举办联展的初心所在了。
此次展览是由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与中欧当代艺术与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图尔奈中欧文化中心承办。参加展览的艺术家分别为:席慕蓉、高旭永、付振声、曹培安、祝天猛、马健、张文海和赵琼。通过展出的64件作品,不难读出以上八位艺术家独特的身份与经历。在不断求索和尝试,找寻和突破自我的过程中,艺术家们试图将对中国文化与生俱来的一腔深情,借助求学时期愈发精益的西方艺术技法表达出来,因而作品之中杂糅了他们复杂的情感,足以见证中西当代艺术、思想与文化的演变交融。
艺术需要交流与融合,尤其中国的近代艺术正是在中西不同文化艺术观念的交流和冲突,借鉴、吸收和融合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想和实践里走向成熟壮大。艺术又是可以超越语言和国界,乃至超越时间和空间,只需目之能及,便可心神领会。因此行走在展厅之间,观者也穿梭于时空之中,思考着艺术的演进,感受着文化的碰撞。传达探索与反思,引发关注与思考,即是举办联展的初心所在了。
被唤起的初心
——观《时空里的足迹1964 - 2013》联展后有感
11月28日下午的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宾客云集,热闹非凡,迎接了200多位来自教育、文化、艺术界嘉宾的到来。大家的热情并不因为冬日凛冽的寒风和反恐警戒导致的延期有丝毫消减,反倒是不少人偶然经过,被门口排的长龙勾起了好奇心,又见到大厅中展出的精致画幅,索性呼朋引伴相约来过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午后。
他们中,有手捧花束,画着精致妆容的鹤发老人,也有不知世事,被父母抱在怀中的无赖小儿。从进门的那刻起,他们就步入时空的长廊,开始了一段时空之旅,阅读着从1964至2013的近50年间,席慕蓉、高旭永、付振声、曹培安、祝天猛、马健、张文海、赵琼,八位艺术家来到比利时,入学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一系列的心路历程。这期间,有初来乍到的不适应,有对从前自我的怀疑,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调和,也有恍然大悟的透彻,在冲突中逐渐找准自我的定位,以他山之石不断打磨自己心内之玉,直至如今,心血凝结而成现场展出的64件作品,像一朵含苞的玫瑰,终于绽放在世人眼前。
正如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星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所言,“文化艺术的交流能拉近中比人民间的距离”。在这一方不大的展厅里,200多人在作品前驻足停留,细细观赏,低声交谈,享受着艺术带来的美感和欢愉。此处并无国界之分,说汉语、英语、法语乃至不知所云的童言童语都没问题;这里也模糊了行家与新人,因为每个人的评论都会被艺术家们认真倾听,同时对展品做出细致的讲解;这里也没有恐惧和枪炮声,看着大家笑语盈盈,一派轻松闲适,难以想象几天之前的布鲁塞尔宛如一座空城,街上难见一人。
抬起头,看见挂在席慕蓉老师的画作旁的一首小诗[1]:
即使在充满了杀伐争夺的史书里
从来没有给“美”留下任何位置
我依旧相信
有些什么在诗中一旦唤起初心
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
美丽与幽微的本质 也许
就会重新苏醒
是啊,她笔下的一朵契丹的玫瑰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留有不可名状的芳馥,以美的姿态留于纸上;而同样自时空长廊一路走来的八位艺术家,是否以展出的作品唤起了观赏者的初心,唤起了他对美好的向往,唤起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生活的热爱?
嘘——这个答案不能告诉你,不过你可以自己前去展厅找寻。
李曾琪
[1] 选自席慕蓉《契丹的玫瑰》